在辅助生殖领域,黄体期促排与微刺激方案作为两种特色促排策略,前者通过二次利用卵泡资源提升卵子获取效率,后者以温和刺激减少卵巢负担,两者在适用人群与治疗目标上差异显著。
常规监测节奏(参考)
时间节点 | B超检查内容 | 抽血项目 | 目的 |
---|---|---|---|
启动前(黄体期确认) | 内膜厚度、黄体大小、残留卵泡 | 孕酮(P4)、LH、E2 | 确认处于黄体期(P4>3 ng/ml),排除提前排卵 |
促排第3-4天 | 卵泡大小、数量(窦卵泡+新发育) | E2、LH、P4 | 评估初始反应,调整Gn剂量 |
促排第6-7天 | 主导卵泡≥12mm时每日/隔日监测 | E2(重点)、LH、P4 | 防止LH早峰,避免卵泡早排 |
触发前(卵泡成熟) | 卵泡≥16-18mm(至少1-2个) | E2(警惕>4000 pg/ml)、P4 | 决定触发时机,预防OHSS |
触发后36小时 | 确认卵泡是否塌陷 | 通常不需抽血 | 验证排卵,安排取卵 |
关键注意事项
1.B超次数:
一般需 3-5次(全程约8-12天),若反应迟缓或过快需增加频次。重点监测新发育卵泡(黄体期原有卵泡可能不参与生长)。
2.抽血重点:
E2水平:反映卵泡发育质量,理想增速为每天50-100%。
LH监测:黄体期LH被抑制,但仍需防早峰(尤其卵巢低储备者)。
孕酮(P4):过高(>10 ng/ml)可能影响内膜容受性,需冻胚移植。
3.个体化调整:
高反应者(如PCOS):需更密集监测(隔日甚至每日),防OHSS。低反应者:可适当延长间隔,但E2上升缓慢时需加药。
与卵泡期促排的监测差异
- 更关注孕酮(P4):黄体期天然高孕酮需持续监测,避免异常升高。
- LH干扰少:因黄体期LH被抑制,早峰风险低,但仍需检测。
- 卵泡评估复杂:需区分黄体期原有囊肿与新发育卵泡(B超经验要求高)。
特殊情况处理
- 若E2骤升(如>5000 pg/ml):提前触发排卵,取消鲜胚移植,全胚冷冻。
- 卵泡发育不同步:可分段取卵(先取大卵泡,小卵泡继续培养后二次取卵)。
黄体期促排检查总结
- 基础监测:至少3次B超+3次抽血(启动、促排中期、触发前)。
- 灵活增减:根据卵泡生长速度和激素水平动态调整,高反应者需更谨慎。
- 核心目标:平衡获卵数与安全性,避免过度刺激或提前排卵!
*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依据,个体有差异,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