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体期促排会不会导致卵巢过度刺激?实际上黄体期促排导致卵巢过度刺激风险低,通过利用黄体期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实现额外获卵。然而,这种方案是否会提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风险?下文将为您详细剖析。
黄体期促排的OHSS风险较低,但需谨慎评估
1. 黄体期促排的特点
激素环境不同:黄体期孕酮水平高,抑制LH峰,卵泡发育更同步,且雌激素上升较平缓。
OHSS风险相对较低:研究显示,黄体期促排的OHSS发生率(<5%)显著低于常规卵泡期促排(尤其是高反应患者)。
2. 可能增加OHSS风险的情况
高卵巢储备患者(AMH>4.5 ng/ml):若在黄体期过度刺激,仍可能引发OHSS。
联合卵泡期+黄体期双促排(DuoStim):累计激素暴露增加,需密切监测。
黄体期促排如何预防OHSS?
1. 严格患者筛选
更适合人群:卵巢低储备(AMH<1.1 ng/ml)、卵泡期获卵少、或需紧急取卵者。
慎用人群: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或既往OHSS史者。
2. 个体化促排方案
Gn剂量调整:黄体期促排通常需更高剂量Gn(因内源性FSH被抑制),但需避免过度刺激。
拮抗剂方案:联合GnRH拮抗剂(如思则凯)抑制早发LH峰,降低OHSS风险。
3. 触发排卵方式
优先选择GnRH激动剂(如达菲林)触发:替代hCG,可显著减少OHSS发生。
避免高剂量hCG:若必须用hCG,剂量需减半(如2500-5000 IU)。
4. 严密监测
超声+激素检测:隔日监测卵泡大小及雌激素(E2)水平,若E2>4000 pg/ml需警惕。
取消鲜胚移植:全胚冷冻,避免妊娠后内源性hCG加重OHSS。
黄体期促排的OHSS管理
若出现早期OHSS症状(腹胀、卵巢增大):
- 立即停用Gn,暂停促排。
- 补充白蛋白(10-20g/日)或羟乙基淀粉扩容。
- 避免剧烈活动,防止卵巢扭转。
数据参考
OHSS发生率:
- 黄体期促排:约3%-5%(轻度为主)。
- 卵泡期高反应患者:可达10%-20%。
妊娠率:黄体期促排与卵泡期促排无显著差异(约40%-50%)。
✅黄体期促排的OHSS风险较低,尤其适合卵巢低储备患者。但高反应人群仍需谨慎,需通过个体化方案、GnRH激动剂触发及全胚冷冻策略进一步降低风险。
*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依据,个体有差异,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