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访问图标查看手机版

使用促排药物来促进排卵,是否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呢?

在试管助孕的征程中,促排药物宛如一把“双刃剑”,既能助力卵泡发育、提升受孕几率,却也可能因过度刺激卵巢,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等风险,伤害身体。

促排药物的潜在副作用

1. 短期副作用(较常见)

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

  • 表现:腹胀、腹痛、恶心、呕吐,严重时出现腹水、胸水、血栓或肾功能异常。
  • 风险人群: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患者、年轻瘦小女性、高剂量用药者。
  • 概率:轻度OHSS较常见(约20%-30%),中重度约1%-5%。

激素波动相关症状

乳房胀痛、情绪波动、头痛、潮热(类似更年期症状)。

多胎妊娠风险

促排可能导致多个卵泡发育,增加双胎或多胎概率,进而引发早产、妊娠高血压等并发症。

2. 长期风险(争议或待研究)

卵巢储备功能下降

理论认为反复促排可能加速卵泡消耗,但现有研究未明确证实(女性卵泡数量出生时已固定)。

激素相关癌症风险

如乳腺癌、卵巢癌,目前证据不足,但长期/多次促排需谨慎监测。

如何降低使用促排药物风险?

1.个体化方案

医生会根据年龄、卵巢功能(AMH、基础卵泡数)调整药物剂量,避免过度刺激。

2.严密监测

通过B超和血激素水平跟踪卵泡发育,及时调整或取消周期。

3.避免频繁促排

连续周期之间需休息(一般间隔1-3个月),给卵巢恢复时间。

4.预防OHSS

高风险人群可用拮抗剂方案、冻胚移植(非鲜胚),或使用GnRH激动剂触发排卵。

哪些人需特别注意?

  • 高风险人群:PCOS患者、卵巢高反应者、有OHSS病史者。
  • 禁忌人群:卵巢肿瘤、激素依赖性癌症、未经控制的甲状腺疾病患者。

自然周期vs促排周期

  • 自然周期(不用药):仅取1颗卵子,适合卵巢功能差或拒绝用药者,但成功率较低。
  • 促排周期:提高获卵数,增加胚胎选择机会,但需承担上述风险。

最终决策应与生殖专科医生充分沟通,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方案。

*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依据,个体有差异,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