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访问图标查看手机版

反复流产史患者,如何筛选出最健康的胚胎?

反复流产史患者(尤其是≥2次流产)的胚胎筛选需结合遗传、形态、功能多维度评估,以下是关键策略:

通过三代试管核心筛查技术

1.PGT-A(胚胎染色体筛查)

必做:60%~70%的流产由胚胎非整倍体引起(如16三体、22三体)。

适用人群:≥35岁、既往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、反复种植失败。

2.PGT-M(单基因病筛查)

若夫妻携带相同致病基因(如地贫、脊髓性肌萎缩症),需针对性检测。

3.PGT-SR(结构重排筛查)

针对染色体平衡易位/倒位携带者,筛选结构正常的胚胎。

实验室动态评估

1.时差成像(Time-lapse)

监测分裂速度、碎片率、多核现象,排除发育潜能差的胚胎(如直接分裂、不规则卵裂)。

2.囊胚培养(D5/D6)

延长培养至囊胚期,自然淘汰染色体异常或发育停滞的胚胎。

注意:部分患者囊胚形成率低,需个体化决策。

3.线粒体DNA含量检测(实验性)

过高mtDNA拷贝数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相关(临床价值待验证)。

母体因素协同排查

1.内膜容受性检测(ERA/EMMA/ALICE)

确定最佳移植窗口期,尤其适用于内膜异位症或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。

2.免疫血栓前状态筛查

查抗磷脂抗体、凝血功能(如蛋白S/C缺乏),必要时移植前后用肝素/阿司匹林干预。

存在大龄或卵巢储备差的情况,应优先PGT-A,即使仅获1~2枚胚胎也建议筛查。如果不明原因流产需要扩大PGT范围(如全基因组筛查),联合父母染色体核型分析。

反复流产患者的胚胎筛选需 “遗传+形态+功能”三位一体,PGT-A是基石,结合母体全面评估可显著提升活产率。即使筛选后胚胎健康,仍需关注母体环境(如免疫、凝血)的同步干预!

*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依据,个体有差异,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!